高德地图最近又搞了个大动作。
9月10日,高德推出了号称阿里S级项目的“高德扫街榜”,一上线就喊出“超4000万日活,国内最大美食榜”的口号。
这个新榜单其实就是高德版的大众点评,评分更强调用户在导航、搜索等场景下的真实行为,还根据支付宝芝麻分给权重加码。
高德总裁郭宁把这套玩法的核心总结成一个字:真。
其实大部分人对高德的认知还停留在导航软件,但你想象不到,高德现在已经是个“全能入口”:买车、贷款、顺风车、订机票、找美食、玩小游戏、叫代驾,甚至还能卖车。
可惜,随着功能越来越多,广告也越来越密集,但高德的商业化始终不太理想,这也是导航类工具的普遍困境。
地图应用的原生难题
时间倒回到2014年,阿里刚收购高德时,O2O大战正火,彼时的百度、美团、大众点评、饿了么都在拼杀。
俞永福空降后,直接砍掉了高德40%业务,专注导航——这个决定看似保守,却非常有效。
高德靠着专注地图,把用户做大做强,连续两年用户翻番,甚至一度超越了百度地图,成为国内最大地图App。
高德这些年也模仿谷歌地图,搞聚合打车、团购、到店服务,但论月活,高德和支付宝、抖音一个量级,论日活,却只能和微博、百度App作伴。
哪怕高德App从20MB一路膨胀到400多MB,变成“什么都能干”的平台,但大多数用户心里,导航才是高德的主业。
本地生活的美好幻想
讲到这里就要说到“本地生活”这门生意的理想与现实。
马斯克当年做的第一个创业项目Zip2,本质就是“地图+点评”的雏形,后来卖了大钱。
但不管是美国的谷歌地图+Yelp,还是我国的大众点评,地图切入本地生活,理论很完美,现实却总是磕磕绊绊。
大众点评为啥能成?因为“服务型消费”极度依赖口碑,大家都怕踩雷,宁可多花时间看评价。
这种模式下,点评类平台就成了用户“避坑”的必备工具。
大众点评的UGC内容积累了十多年,行业分类、评价体系、内容供给都遥遥领先,哪怕美团、抖音也只能挖点评的优质用户。
高德新推的扫街榜,虽然日活很高,但在内容和社区氛围上,和大众点评还有不小差距。
说到底,地图出身的软件,想让用户停下来认真写点评,还是太难。
内容生态不是补贴出来的,靠的是社区氛围和长期积累,这正是高德的短板。
写在最后
高德的努力没错,方向也值得肯定, 但地图软件想彻底转型为“本地生活平台”,挑战太大。
用户用地图,始终是为了解决“去哪、怎么走”,而不是“去哪吃、去哪玩”。
用户的需求本就不同,产品的边界也很难突破。
总结一句,不是高德不够努力,而是用户只把它当工具——这个故事,想讲明白真不容易。
股票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